做“江西人民自己的銀行”——省農信社(農商銀行)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紀實
在會昌縣漢仙巖風景區,面對記者,“農家樂”經營者林晉長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,指著不遠處的會仙臺和他的“農家樂”激動地說:“有了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這筆資金,這綠水青山就是‘農家樂’的‘金山銀山’”。
這背后,是江西省農村信用社(農商銀行)織就的一張惠及江西千家萬戶的金融惠民網:每年以占全省20%左右的存款資金,發放了占銀行機構90%多的農戶貸款、50%的下崗再就業貸款、50%多的個私經濟和中小微企業貸款、40%多的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;2926個機構網點(含離行式自助銀行網點403個)覆蓋全省各個鄉鎮,占全省銀行業機構網點的近半壁江山。至今年10月末,全省農信社各項存款余額達5190億元,各項貸款余額3264億元,穩居全省金融機構首位,成為落實國家支農惠民政策和省委、省政府發展戰略的重要金融抓手,成為服務“三農”、普惠縣域和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銀行,是名副其實的“江西人民自己的銀行”。
綠色金融讓經濟發展更“綠”
在上高縣龍騰藝術陶瓷公司,面對記者關于企業轉型發展的提問,公司負責人鄧志斌不禁感慨,環保能源成本高,企業轉型資金需求快,生產線根本等不起。“還好信用社及時為企業授信400萬元,才使得公司順利轉型,現在我們成為當地唯一一家全部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的陶瓷企業,憑借低碳環保的口碑,產品遠銷廣東、廣西、湖南等地,今后的發展更有信心了。”面對未來,鄧志斌充滿信心。
省委提出“生態立省、綠色發展”的思路,作為省委、省政府落實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金融力量,省農信社如何在發展中深化對綠色發展的認識?如何在堅守自身定位的同時,實現新的跨越?
面對時代的提問,省農信社用實際行動交出一張漂亮的答卷,為全省實現“發展升級、小康提速、綠色崛起、實干興贛”不斷作出貢獻。
——支持贛南蘇區振興發展。江西46家蘇區縣(市、區)農村信用社各項貸款余額達1700億元,今年增幅12%,增速居全省金融機構前列。
——助力小微企業轉型升級。至10月末,全省農信社共建立220個小微企業貸款專營機構,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840億元;主動對接省委、省政府重大戰略部署,共發放“財園信貸通”貸款138億元,占全省金融機構發放總量的32%,居全省金融機構首位;為1.33萬戶小微企業續貸1062億元,有效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。
——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。積極拓展服務“三農”新領域,切實加大對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投放力度,目前共發放貸款81億元,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萬戶(家),其中家庭農場6600戶、種養大戶8500戶、農民專業合作社4500戶、省級(含)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26家。
——服務養老事業持續發展。創新推出“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貸款”“財政助保貸款”等信貸產品,累計發放養老服務業貸款5.11億元,有效解決2萬困難被征地農民、特困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繳納養老保險的資金難題。
創新金融讓老鄉更“富”
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,全省涌現出家庭農場、種養大戶、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,“財政惠農信貸通”貸款模式成為助力農業發展升級、農民創業致富新的金融紐帶。至10月末,全省農信社共發放“財政惠農信貸通”貸款44億元,占全省金融機構發放比例的56%,居全省金融機構首位。全省農信社涉農貸款余額2721億元,占全省金融機構總額的40%左右。
金融創新,精彩紛呈。
——率先推廣提升小額農貸,累放小額農貸1700多億元,支持300余萬農戶發家致富,被譽為具有重大意義的“富民工程”。
——率先推廣“信用共同體貸款”模式,通過發掘各類中介組織、各種專業協會等信用資源,建立“利益共享、風險共擔”的信用共同體,累計發放此類貸款40多億元、支持各類信用共同體1萬多個。
——率先推廣“文明信用農戶貸款”,全省共評出文明信用農戶78萬余戶、累放此類貸款204.75億元,既成為推動金融發展的有力抓手,又成為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。
——率先推廣下崗再就業貸款,支持帶動大量下崗職工實現創業就業,累放下崗再就業貸款200多億元,支持了20多萬名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,帶動了330萬人就業,累放青年創業貸款60多億元,支持了12萬名有志青年創業。
——創新推出扶貧和移民產業貸款,與省扶貧和移民辦合作,加快推進金融精準扶貧工作,至10月末,累計發放該類貸款1.34億元,幫助3263戶貧困戶實現脫貧,扶貧和移民產業貸款試點縣(市、區)從首批27個增加至33個。
——率先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、農民住房財產權“兩權”抵押貸款試點,探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,鷹潭、安義等12個試點市縣農信社累計發放“兩權”抵押貸款1.74億元,余額1.4億元,有效盤活了農村資源、資金、資產。
普惠金融讓城鄉更“美”
在武寧縣上湯鄉洋深村助農金融服務點的門上,“信合”標志顯得格外醒目,這已經是武寧縣聯社設立的第183個“村村通”助農金融服務點。據村民介紹,以前村民取錢匯款要到12公里外的上湯信用社大廳辦理,排隊不說,往返一趟至少要花10元車費。有了這個便民點,一年光為村民節省路費就達8萬多元,匯款取錢在家門口就搞定了。
“把腳印留在基層,把口碑立在民心”。全省農信社2011年在全省率先消除金融服務空白點,實現了機構網點鄉鎮全覆蓋,在近1/4偏遠網點虧損情況下仍堅守為農民提供基礎金融服務。日前,省農信社正全力推動基礎金融服務向行政村延伸,已設立助農金融服務點1.3萬個,布放助農服務終端10697臺,基本實現“村村通”全覆蓋。
推進“村村通”工程,省農信社為政府與農民搭建起新的橋梁,更好落實了全省惠農政策,也贏得老百姓的良好口碑,基本打通了農村基礎金融服務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同時,作為全省唯一指定代理發放財政惠農補貼資金的銀行機構,從2006年開始,全省農信社免費代理發放了21大項56小項,涵蓋農業、林業、商業、民政、計生、教育、社會保障和服務等多個領域的1100多億元補貼資金,惠及全省近800萬農戶。主動擔當國家助學主渠道責任,在九江、上饒、景德鎮、吉安、萍鄉、鷹潭等6個設區市共50個縣(市、區),向家庭經濟困難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,累計發放生源地助學貸款38億元,幫助26萬名貧困大學生圓了求學夢。
據了解,自今年10月12日起,省農信社還在全省率先推出手機銀行、網上銀行、轉賬終端轉賬匯款全免費服務,為107萬手機銀行客戶、82萬網上銀行客戶、8萬轉賬終端客戶減少金融消費成本3600多萬元。此外,在全省1373家網點開通免費Wi-Fi網絡握手服務,改善了客戶移動上網環境,為客戶提供效率高、成本低的現代普惠金融服務。
近日,省委書記強衛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,“一個地方的綠、富、美是可以一起實現的”。“面對新形勢、新任務,全省農信社將始終堅持‘立足縣域、服務社區、支農支小’的市場定位,始終緊貼地方經濟發展需求,爭當江西綠色崛起的先鋒隊,真正成為江西人民自己的銀行和服務縣域經濟的主力銀行。”省農信社理事長孔發龍表示。
上一篇:
下一篇: